中新网防城港11月27日电 题:中越边境线上风情串联 推动边境旅游提档升级
11月下旬,小雪已过,在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广西防城港东兴竹山村依然温暖如夏,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使这个中越边境线上的美丽渔村,如这天气般热腾。在通幽干净的竹林村道上和古朴的老街里漫步十分惬意,让人流连忘返。
竹山村与越南芒街隔海相望,中越界河——北仑河从这里出海,北仑河出海口附近的“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始于清朝末年的老街、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等景点,串联起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边关国门文化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
竹山村第一书记许成羽介绍,竹山村正利用古碑、古街等资源来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并引导村民开展餐饮接待、民宿服务等项目,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11月25日,游客“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景点参观。翟李强 摄
防城港沿边沿海,依托边、海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正大力发展特色边海旅游。2021年,竹山村完成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村级试点后,防城港以竹山为样板选取了交东、澫尾、河洲等一批有条件的行政村拓展实施融合试点项目,至2022年底,防城港全市边境县区建成了村级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12个,初步形成边境地区村级文旅融合示范带。
其中澫尾是中国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的聚居地,与山心、巫头组成的“京族三岛”,其独特的京族风情和滨海资源,年接待游客量超300万人次。
近日,在东兴京族博物馆里,“壮美广西·多彩边关”中国文艺名家边疆行采风团一行,被京族姑娘阮媛媛用独弦琴弹奏的一曲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所吸引,依依不舍,意犹未尽。采风团此行探访了“海上胡志明小道”、北港故里、簕山古渔村、竹山村、京岛、东兴口岸等,领略了中越边境线上的边关风情。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周闻道因工作关系多年前曾到访防城港,他说,防城港是一座美丽且有爱国情怀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而且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摇篮。这次以文学的视角,真正的走进了防城港,感触良多。走进防城港,发现防城港,书写防城港,对作家来说,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11月25日上午,游客在东兴国门景区。翟李强 摄
25日早上,连接防城港东兴和越南芒街的北仑河大桥熙熙攘攘,东兴国门景区逐渐热闹起来,商铺开门迎客,也有许多中越边民在摆摊卖着越式小吃与特色商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越南咖啡、腰果、各式饼干、红木制品……赶早的游客开始“买买买”,不亦乐乎。
作为边境地区,跨境旅游是防城港市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官方统计,2018年3月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设立以来,防城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当年共接待游客总人数2765.37万人次,增长36.0%,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22.2%;2019年接待国内游客365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2.95%。受疫情影响,2020年-2022年接待游客量有所下降。但2023年防城港旅游市场回暖,1—10月,东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已查验旅客350万人次,入境边境游截至10月25日9214团,共113354人。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边境文化旅游,深化构建边境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完成各项改革试验任务。2022年,广西出台《加快建设边关风情旅游带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最美边关风景道”“边关美景”“边关好戏”“边关美宿”等7大品牌,致力将边境一线打造成为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据悉,防城港市正推动核心文旅景区提档升级,深入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深入融合发展。由东兴和芒街合作举办的“中越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即将重启,东兴国际跨境足球超级联赛也即将在东兴拉开,将打造“足球赛事+口岸经济+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完)
“千兆网速,超低延迟,每月5元的校园网……东门右拐200米就是地铁站,性价比拉满”“本来想打满分,扣1分是因为食堂”。近日,虎扑App的全国高校评分走红网络,不少“机智评语”成了新的“网络梗”。对此,虎扑平台工作人员回应称,中肯的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若存在造谣抹黑学校的点评内容,校方可以联系平台核实处理。
当前,人们对形形色色的高校排名榜、评分榜并不感到新鲜。但是,虎扑提供的高校评分,还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因为绝大多数高校排行都遵循专业指向,比如根据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情况、学生就业率等数据进行排名,而网络平台的高校评分,显然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感性体验。
专业评价机构发布的高校排行榜,当然有真实、客观的一面,但来自学生的主观评价,同样反映了高校办学的实际面貌。每个学生关心校园生活的侧重面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关心授课吸引力,有的学生关心食堂饭菜的口味,有的学生关心宿舍条件……如此不一而足。这些评价角度,弥补了专业评价所忽视的一面,而种种基于个人感受的评价集合在一起,也补充了相应高校的真实画像。
实际上,即便当前排行榜对高校办学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民间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也始终有着单独的一杆秤。这杆秤无疑是多元化的,可能和高校就业率、深造空间等务实的指标有关,也可能与高校校园环境、生活条件有关,甚至也与高校的价值观、所在城市的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网络平台所做的无非就是把这些声音集纳在一起,以更加直观的形式进行展现。
当然,学生评价高校,因为身份和出发点的原因,难免缺乏整体观。比如,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并不直接从事科研,他们对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并无深入了解,只能出于自身经验对高校进行评价;一些学生可能放大缺点而忽视优点,比如因为某位老师的问题而给学校整体师资水平下结论,因为食堂某个菜的问题而质疑整个食堂;由于阅历、社会经验的限制,一些学生的评价难免不够成熟,出现“在校时骂母校千万遍,离校后一直想念”的情况。
对此,高校不必求全责备。既然是网络民间评分,其结果并不会在实质上约束高校、影响高校办学,旁观者对其公正性、权威性也不会有太高的期待。看到这些评分的人,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参考。面对学生或犀利或调侃的评论,高校也不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它当成畅通言路的渠道,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看待网络评分。
高校评分走红网络,让人联想到一些高校流行的网络匿名“树洞”。不少学生在“树洞”就校园事务发表意见,倾诉个人在校园生活中的遭遇和情绪等。一些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管理人员也会在这些匿名论坛潜水,倾听学生意见,从而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网络评分的出现,同样是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提高校园管理水平的方式,高校应珍惜这些公众表达,从而探索学校治理的新途径。(王钟的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