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防城港11月27日电 题:中越边境线上风情串联 推动边境旅游提档升级
11月下旬,小雪已过,在中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广西防城港东兴竹山村依然温暖如夏,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使这个中越边境线上的美丽渔村,如这天气般热腾。在通幽干净的竹林村道上和古朴的老街里漫步十分惬意,让人流连忘返。
竹山村与越南芒街隔海相望,中越界河——北仑河从这里出海,北仑河出海口附近的“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始于清朝末年的老街、广西沿边公路零起点纪念坛、山海相连地标广场等景点,串联起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边关国门文化旅游线路,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
竹山村第一书记许成羽介绍,竹山村正利用古碑、古街等资源来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并引导村民开展餐饮接待、民宿服务等项目,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11月25日,游客“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景点参观。翟李强 摄
防城港沿边沿海,依托边、海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正大力发展特色边海旅游。2021年,竹山村完成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村级试点后,防城港以竹山为样板选取了交东、澫尾、河洲等一批有条件的行政村拓展实施融合试点项目,至2022年底,防城港全市边境县区建成了村级文化和旅游服务中心12个,初步形成边境地区村级文旅融合示范带。
其中澫尾是中国唯一的海上民族——京族的聚居地,与山心、巫头组成的“京族三岛”,其独特的京族风情和滨海资源,年接待游客量超300万人次。
近日,在东兴京族博物馆里,“壮美广西·多彩边关”中国文艺名家边疆行采风团一行,被京族姑娘阮媛媛用独弦琴弹奏的一曲京族民歌《过桥风吹》所吸引,依依不舍,意犹未尽。采风团此行探访了“海上胡志明小道”、北港故里、簕山古渔村、竹山村、京岛、东兴口岸等,领略了中越边境线上的边关风情。
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周闻道因工作关系多年前曾到访防城港,他说,防城港是一座美丽且有爱国情怀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而且是海洋文化的重要摇篮。这次以文学的视角,真正的走进了防城港,感触良多。走进防城港,发现防城港,书写防城港,对作家来说,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11月25日上午,游客在东兴国门景区。翟李强 摄
25日早上,连接防城港东兴和越南芒街的北仑河大桥熙熙攘攘,东兴国门景区逐渐热闹起来,商铺开门迎客,也有许多中越边民在摆摊卖着越式小吃与特色商品,吸引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越南咖啡、腰果、各式饼干、红木制品……赶早的游客开始“买买买”,不亦乐乎。
作为边境地区,跨境旅游是防城港市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官方统计,2018年3月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设立以来,防城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当年共接待游客总人数2765.37万人次,增长36.0%,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1219万人次,同比增长22.2%;2019年接待国内游客3651.69万人次,同比增长32.95%。受疫情影响,2020年-2022年接待游客量有所下降。但2023年防城港旅游市场回暖,1—10月,东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已查验旅客350万人次,入境边境游截至10月25日9214团,共113354人。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边境文化旅游,深化构建边境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目前,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完成各项改革试验任务。2022年,广西出台《加快建设边关风情旅游带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打造“最美边关风景道”“边关美景”“边关好戏”“边关美宿”等7大品牌,致力将边境一线打造成为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据悉,防城港市正推动核心文旅景区提档升级,深入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旅游”等深入融合发展。由东兴和芒街合作举办的“中越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即将重启,东兴国际跨境足球超级联赛也即将在东兴拉开,将打造“足球赛事+口岸经济+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发展的品牌体育赛事活动。(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广东深圳市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球每7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是深圳制造,通信基站产量占全球一半,生命信息与支持医疗器械产量占全球两成,消费级无人机产量占全球七成……深圳正加速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超宽温域磷酸铁锂电池,在零下30摄氏度能充电91%,在零下70摄氏度也能正常使用。”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先进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永炳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这项成果源自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的课题,旨在解决电动汽车冬季续航缩水和低温启动困难问题。”
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已成为深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林表示,深圳聚焦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攻关任务,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并建立“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制度等机制,加快在关键技术方面突破难题。
面向产业发展的联合攻关已成常态。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皓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成功研制出最高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目前,该院与招商局集团、华为公司、联影医疗、商汤科技等企业累计共建231个联合实验室,签约近1200个横向项目。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深圳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坚持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深圳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达3600多家,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鹏城云脑、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11月24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从“第500万辆”到“第600万辆”,仅用了3个多月。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圳已基本形成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到动力电池成品制造,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电动总成、配套充电设施到整车制造,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集群。
下好产业部署“先手棋”,深圳将培育新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方面,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规划布局“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新型储能方面,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新型储能产业中心……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处处长欧阳仁堂介绍,深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呈现出“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成为关注焦点。“我们正在和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国产芯片生态在各行业和场景的应用。”云天励飞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宁说。
科研与产业之“手”越握越紧,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0393.67亿元,同比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至42.5%。 【编辑:刘阳禾】